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马拉松运动进入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中医药 

来源: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1]。强调教育领域中的所有改革与探索,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屡见有关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报道。《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等方面[2]。为了避免高强度运动导致高校学生运动损伤,一些高校取消了运动会长跑项目。这一因噎废食的举措显然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设计更多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与课程,吸引、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尝试开展马拉松运动与运动医学课程,设立了公选课—马拉松运动医学。该课程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教研室,中国著名马拉松跑团“医师跑者”的创始人赵京涛教授及其领导的跑团骨干人员组成的教学小组,旨在将长跑的锻炼作用与科学专业的运动医学知识紧密结合,以防治相关运动损伤,培养在运动中紧急救治的能力,同时宣传科学、快乐跑步的理念,努力提升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更为马拉松运动医学的教学做出探索与实践。

1课程建立的背景

1.1 马拉松“热”与背后的“冷”思考 跑步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最有效的运动,因其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而备受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马拉松运动源于希腊,已有120余年历史,最初其仅是奥运会长跑比赛的项目,现已在世界各地广泛举行。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在国内迅猛发展,2015年全国共有134场马拉松赛事,而2016年有328场,同时报名参赛人数也呈井喷式增长。马拉松运动的迅猛发展,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杨金田等[3]认为马拉松运动在国内能得到快速发展,是物质条件的发展与推动全民健身政策的共同促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王军利等[4]认为,马拉松的普世性价值观契合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发展理念,其走向民生体育的前提,也是我国体育民生选择的必然结果。比赛场地的开放是马拉松的魅力之一,这可以使参赛者体验不同的城市风景和文化;而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也是对其城市软实力的肯定,有利于城市的发展[5]。另外,马拉松运动对参赛者具有包容性,无论专业选手或是业余爱好者均可参赛,其已成为普罗大众和优秀运动员同场竞赛的舞台[6]。

马拉松的发展,被认为对社会、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对于参赛者的选择,则有更多不同解读。刘璐[7]认为,马拉松跑者参赛动机主要可归结为休闲效益与幸福感的获得。崔永衡等[8]则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对青年参与马拉松运动进行了批判,认为这是一种表演性质居多的行为。此外,在马拉松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却让人们害怕、恐惧,甚至使马拉松运动遭到了冷落。马拉松作为高强度的运动,尽管其所引起的运动性猝死的概率和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由于赛事的公众性、自媒体等原因,一旦发生猝死事件,将产生很大的传播和影响。田香玲[9]则呼吁马拉松赛事的主办方及参与者应该更加重视医疗安全问题。邢金明等[10]也指出,目前马拉松赛事参与者普遍存在炫耀性心理和错误的竞技认知造成运动伤害,科学运动知识不足。医疗保障是赛事组织方的重中之重。

1.2 强强联合,应运而生 以往马拉松赛事的医疗保障存在一个缺陷,即均以驻点医疗为主,缺乏穿插在跑动大军中可以及时发现紧急情况并给予救援的陪跑者。本课程的主讲老师—资深骨科医生赵京涛教授,作为长跑爱好者有多场马拉松赛事经验,认识到移动救护在马拉松运动中的重要性,发起并成立公益性的医师跑者协会,旨在宣传系统科学和健康快乐奔跑的运动理念,利用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救援能力,为赛事和选手服务。医师跑者协会是以全国范围内爱好马拉松、越野、“铁三”等户外运动的医务工作者为主体而创建的自愿性公益性组织,多次受邀参与全国马拉松赛道的救援保障服务。该团队理念是:宣传科学跑步和健康快乐理念;协同赛事移动救护;发挥影响力、传播社会正能量。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学科创建于1965年,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政府共建重点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具有我国岭南特色的中医骨伤科学流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其教学规模及质量均居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

上一篇:运动康复锻炼对术后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