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京冬奥会成功闭幕,运动健儿们背后的特色中医力量“火”了。而在这其中,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骨科”发挥了重要作用,独特的“郑氏骨科”手法,成为冬奥会上运动员们的“秘密武器”。以“郑氏骨科”为代表的中医运动医学,不仅在赛场外为运动健儿“保驾护航”,还日益壮大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中医学科,而国内中医运动医学市场也将随之“起飞”。
冬奥会背后的中医运动医学“神秘”手法
北京冬奥会期间,位于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二楼的“中医药文化展示空间”,每天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朋友的目光。
而在冬奥会赛场内外,更有中医运动医学的全力保障。正骨、推拿、运动康复治疗……一系列行云流水的手法完成后,运动员的疲劳减轻不少,瞬间“回血”了!体验过中医骨科诊疗的运动员们,都对其独特治疗理论和手法念念不忘。
在本届冬奥会上,中国选手谷爱凌取得优秀成绩引发广泛关注,背后就有着中医骨科医疗保障专家的坚实护航。
四川省骨科医院主治医师朱江伟是北京冬奥会国家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队队医,为更好备战冬奥会,2021年10月-2022年1月,朱江伟随队辗转奥地利、瑞士、美国等国,随时为队员提供医疗保障。
在此期间,谷爱凌团队在训练及比赛结束后,多次前往国家集训队驻地寻求医疗康复治疗,针对谷爱凌的身体特质,朱江伟运用“郑氏骨科”特殊手法给予了恰当的物理治疗,指导她进行功能锻炼,并给予保护性预防措施建议,尽量减少谷爱凌外训外赛期间的伤病,为谷爱凌以最佳状态参加冬奥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谷爱凌还多次联系我,咨询相关‘郑式骨科'康复治疗的问题。”朱江伟说,冬奥会期间,在首钢滑雪大跳台,有一次谷爱凌偶遇他,竟然一眼认出了戴着帽子和口罩的自己,还热情地打招呼“朱医生,我们都是老朋友了!”
冬奥会期间,一位瑞士籍专家因腰痛严重转入北京协和医院冬奥病房,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医生周班给患者进行及时中医按摩治疗后,患者疼痛迅速缓解,还主动给病房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其实,早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中,周班就曾在网球馆进行医疗保障服务,以高超的中医按摩技法同样折服了费德勒、冈萨雷斯等运动员,是名副其实的“双奥医生”。
治疗后有效“动”起来中医运动医疗保障“有绝招”
在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保障营驻地,四川省骨科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罗小兵时刻严阵以待,在冬奥会期间,如果有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时受伤,国家队队医将第一时间进行简单治疗,如果伤情比较复杂,就会被送到保障营或综合诊所。在本届北京冬奥会上,他和同院7名专家被派往赛场,为奥运健儿提供独特的中医运动医疗保障。
作为资深运动医学专家,罗小兵曾为中国游泳、花样滑冰、单板滑雪等多个国家队提供运动医疗保障,还参加过雅加达亚运会、东京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去年,他就投入了冬奥会备战,为隋文静、韩聪、武大靖等运动员做过功能评估。
罗小兵介绍,“郑氏骨科”在中医骨伤和运动创伤临床诊疗过程中,形成了武医结合、体医结合的独特学术体系,手法、伤科药物和功能锻炼特色鲜明,疗效卓著,是中国中医骨伤重要流派之一。
“运动员是特殊的群体,他们不能因为受伤就完全停止训练,需要持续保持身体的机能状态。‘郑氏骨科'提倡在治疗时配合进行一定程度的功能康复锻炼,而不是受伤后就躺着,这种理念非常适合运动员快速恢复状态。”罗小兵说。
去年东京奥运会时,在中国体操男团决赛前三天,体操运动员邹敬园在训练时肩膀肌肉拉伤,情况一度非常焦急。关键时刻,罗小兵和保障营其他三位专家经过细致检查进行判断,认为邹敬园的力量及动作技术没有受到影响,可以参与比赛。最终,经过三天紧急治疗,邹敬园一举夺金。
类似中医运动医学在比赛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例子很多,也让这门从前相对“冷门”的学科“热”了起来。
中医运动医学日益“火爆”市场发展前景辽阔
国务院公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显示,“十三五”时期,人民群众通过健身促进健康的热情日益高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预计到2025年将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冰雪运动让人体会到速度与激情的双重快感,但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运动风险。据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
上一篇:三亿人上冰雪,千亿规模的运动医学康复会在雪
下一篇:没有了